查看原文
其他

夏廷献 | 启功妙喻书法八题

夏廷献 文化影响力 2022-03-29

点击文化影响力”可以关注哦


(启功先生近照,来自网络)

启功妙喻书法八题

文 | 夏廷献


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在书法实践上创造了被广泛应用的“启功体”,在书法理论上的卓识更是启人心智。特别值得一说的是,他常常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对书法加以说明,化抽象为具体,化繁杂为简单,化深奥为浅显。令人颇受教益。现将散见于各界人士回忆启功文章中有关书法的妙喻辑录整理如下。因涉及版本和作者较多,恕不一一列举,敬希原宥。


一、执笔等于吃饭拿筷子


 “凡学书字,先学执笔”(晋·卫铄)。如何执笔?古往今来,说法可谓五花八门。涉及到手臂、手腕、手掌、五指等“要素”之间的诸多“虚实”关系。单是五指,就有三只捏、四指捏、五指捏(满把攥)等不同主张,令人莫衷一是。


启功先生主张写字时把笔拿稳就行了,只要写出结构,好看就行,不必抓得很死,爱怎么拿就怎么拿,等于吃饭拿筷子,能把饭菜夹到嘴里就行,不必规定一套“拿筷子法”。启功说:“千万别信什么‘龙眼法’、‘凤眼法’、‘平腕’、‘回腕法’、‘握碎此管’之类的唬人之说,依我看来,如此故意模仿,最后只能成为‘猪蹄法’。”


有人向先生请教执笔法与书法优劣之关系。先生说:“以执笔法论断书法孰优孰劣,最难服人。譬如上街买包子,你只看包子质量,管那厨子是站着捏还是坐着捏,是五指捏还是四指捏的呢?那厨子出来说,‘有时站着,有时坐着,我是用左手三个指头捏的褶’,你还买不买?左手三个指头捏褶的包子立马就不香了?咱们得先搞清楚:是吃包子,还是吃手艺?四指或五指握管,都各自有些道理,但最终看的是作品水平。科学发展了,不定哪天研究出苏、黄、董、米如何执笔的,如果碰巧不符合你主张的那种执笔法,怎么办?总不能把他们从书画史上开除了吧?”


启功先生还把“执笔”上升到“筷子文化”。他说:“中国人握毛笔写字和抓筷子吃饭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。它们同根同源,互有关联。试看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,凡用筷子吃饭的地方,都有过用毛笔写字的历史,它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有人称这种文化为筷子文化,其实它同毛笔文化也是分不开的。”


中国写汉字的书法人,基本上是用筷子吃饭的,应该说对筷子十分熟悉,使用筷子也极其熟练,用“等于吃饭拿筷子”表述执笔方法,形象逼真,简明易懂,好学易记。把习书者从说法不一玄而又玄的繁杂“执笔法”中解放了出来,习书写字时,不必再为到底用几个指头捏管纠结,自然就能集中精力临帖写字了。


大道至简。执笔“大道”,就是:执笔等于吃饭拿筷子。


二、行笔如“乱石通人过”


启功先生提倡自然随心的书学观,他在《写字示友》诗中写道:“笔不论钢与毛,腕不论低与高。行笔如‘乱石通人过’,结字如‘悬崖置屋牢’。” 


“乱石通人过,悬崖置屋牢”,是杜甫五言诗《山寺》中的句子。《山寺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在秦州(今天水)登麦积山悬空寺时所作。杜甫在描绘了野寺、残僧、山园、路高、石竹、鹦鹉、金桃等人文自然风景后写道:“乱石通人过,悬崖置屋牢”。意思是走过“乱石”,就到了建有寺庙的山崖了。“乱石通人过”——人踏着或绕过乱石前行,随心所欲自然而然地接近寺庙,不是特定要踏上或绕过哪快石头。


启功先生借用杜甫“乱石通人过”的诗句比喻行笔,是说行笔是书法人像登临悬空寺一样的随心而动的行为,不是先“计划”好如何通过“乱石”到达悬崖,从而把自己局限起来。书法实践告诉我们,“乱石通人过”——自由潇洒的行笔,往往出神来之笔,达到杜甫《山寺》诗中“上方重阁晚,百里见秋毫”的高度和境界。


启功先生“结字如‘悬崖置屋牢’”的比喻,若能深刻领悟,对于如何结字一定会有帮助。本节主要讲“行笔”,不再赘述。


三、学帖好比吃“活蚊子”


习书,临摹法帖是必由之路。帖,有碑拓的,木刻的,也有毛笔写在绢上纸上的,通常简称“碑帖”。临帖,临碑好,还是临帖好?是一个见仁见智说法不一甚至有点混乱的问题。


启功先生的观点是,最好师法柔笔所书之帖而不要死学铁笔所刻之碑,因前者活而真,后者死而板。先生说:“旧藏馆本十七帖,其本为宋人木板所刻,锋铩略秃,见此楼兰真迹,始知右军面目在纸上而不在木上。譬如画像中虽须眉毕具,而謦欬(qingkai)不闻,转不如从其弟兄以想见其音容笑貌也。”又说:“石刻斑驳,壁上之鬼神也;墨迹淋漓,人间之狗马也。欲有借鉴,惟画狗马而不画鬼神,其劵可操之于记耳。”先生大概觉得以上比喻太文言,不大好懂,便又说了一个生动浅显的比喻:“蛤蟆不吃死蚊子。”意思是学帖好比吃活蚊子,学碑好比吃死蚊子。


有些人醉心临摹拓秃了的碑,追求“金石气”。 先生对此颇不为然。戏告之曰:“所谓金石气者,可译言‘斧声灯影’。以其运笔使转,描摹凿痕;结字纵横,依稀灯影耳。”斧声灯影,指北宋赵光义篡位杀死赵匡胤时,有人看到窗内有灯影,又听到内有斧声。先生将“斧声”引申为凿碑,将“灯影”引申为学习痕迹。


启先生虽然主张“吃活蚊子”——学贴,且“半生师笔不师刀”,但他并不反对“学碑”,主张“通过刀锋看笔锋”。他曾经说过:“临枣石翻刻之阁帖时,能领会晋纸上字,用笔必不钝滞。如灯影中之李夫人,竟可披帏而出矣。”对学碑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——前提是能看出“笔锋”。他说:“余非谓石刻必不可临,惟心目能辨刀与毫者,始足以言临刻本,否则见口技演员学百禽之语,遂谓其人之语言本来如此,不亦堪发大噱(jue)乎!”。就是说,只有具备了辨别“刀与毫”——从刀锋看出笔锋的能力,才可以“学碑”。这个要求很高,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达到。


因此,初学者从“吃活蚊子”——学贴开始比较好。


四、临帖如同京剧演员吊嗓子


对于临贴,启功先生说:“古人曰‘贵熟看,不贵生临’。”主张多看比硬临好。帖看百遍,笔迹自见。知情人回忆说,启先生讲书法虽反对迷信古人,但又非常强调一丝不苟地去临帖。常有书法青年拿作品来请教先生,希望得到些具体指点。先生则每曰:“那些都是次要的,最主要的,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认真临帖。书家临帖就如同京剧演员吊嗓子,是基本功,每临一遍,就自然会有提高。”


临帖用什么笔什么纸好?是否用上等纸笔才能写出好作品?启功先生的观点是:“上等纸笔可能会有一些帮助,但不绝对。历史上许多国宝级的书画都不是用当时的青镂麝璧玉楮龙盘(笔墨纸砚)写成的。在纸笔上下功夫,不如专注于自己的内外功,一是储学,一是磨砺。没听说吊嗓子一定要到天坛吧?那戏班里练压腿,也没听说用金砖吧?……功夫到了,要正式粉墨登场了,置办点行头,也不是不可以;但不能登台砸了戏牌子,跟观众说‘在下唱得不好,行头是梅兰芳用过的’,管用吗?”


有人问先生:“练什么帖合适?”先生曰:“你喜欢什么字体就临什么好了。只要别故意临柳公权就非要把笔划写成‘拐棒儿骨’,临颜真卿非要把捺脚写成‘三尾蛐蛐’即可。”先生在还曾经说过:“有人临帖故意学拓残的断笔,我戏称它为‘断骨体’,有人故意学帖上的麻刺,我戏称它为‘海参体’”,有人学魏碑故意将字写成外方内圆的形状,我戏称它为‘烟灰缸体’。这都是对古人的生吞活剥。还是苏东坡说得好:‘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,乃为得之。’”先生指出临帖中 “生吞活剥”的诸多问题,值得书法人尤其是初学者深思。


临帖,除了临正式出版或流传的经典法帖,启先生主张可以临街头上看到的“好字”。一位学生曾问晚年的先生是怎样写字的,先生说:“上街时,常看到路旁商店的店牌有写得好的,或其中的某个字写得好看,就停下脚步,看看那个字是怎样写的,为什么好看。哦,原来这一笔是这样写的,这几笔是这样安排的,就记下了,以后再写就会了。”学生问:“您这说的是什么时候啊?”先生说:“现在也是啊。”由此可以看出,先生虽然已经创造出了“启功体”书法,仍像京剧演员那样坚持吊嗓子——坚持“临帖”,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书家典范。


五、字的结构就像一个小乌龟


启功先生之所以能够创造出“启功体”,是因为先生在“结字”上下功夫很深。《启功杂忆》一书中说,启功在青年时代后期,用了很多时间,临碑读帖,一笔一笔地琢磨,如何转变,如何点撇。练了许久,他发现光是练用笔还不行,平着写还可以,一挂起来就完了。经过反复研究,他发现问题在字的结体。于是把唐人写经以及很多名家碑贴用透明方格纸一次放大,用心描笔,从名家的笔画结构距离上找到结字的规律。


资料介绍,启功先生在“找”规律的过程中,感到“等份平均”的“九宫格”“米字格”,难以处理字的“重心与中心”问题,便采用了更符合字形结构的“五三五”不等份方格,即上下左右份儿较大,中间份儿较小,而不是九等份。实践中,启功发现了字的结构存在着先紧后松,左紧右松,内紧外松的规律。“横平竖直”之中也有变化,一味平直,字就显得“傻”。所谓形似、神似之别,首先在于字的结构,结构“精神”,就是神似,其次才是用笔的肥瘦方圆。之后先生继续探讨,提出了“结字如‘悬崖置屋牢’”, 用“黄金分割法”结构字体。 对于“黄金分割法”,他又进一步解释说:“字的结构就像一个小乌龟,身体中间带壳的部分必须坚固紧凑;中间紧凑了,头尾四肢就可以尽量伸展了。伸开了,就是黄金分割率。”


关于如何结字(结体),历代书家的论述汗牛充栋。初学者往往被坠入云里雾里。启功先生说“字的结构就像一个小乌龟”——中间紧凑四肢伸展,可谓一语道破天机!若能领悟其真谛,定会使自己的书作有新面目出现。


六、草书好比大站快车


这些年来,草书尤其狂草由于具有“视觉效果”“展厅效应”而大行其道。一些草书作品只见其狂,不见其法。对此,启先生曾经忧心的比喻道:“草书好比大站快车,它可以在某些站不停,但所走的路线应该与一般的车大体一致。草字虽然有许多连笔,但基本字形应与其他字体基本相符,不能另造胡来,我行我素,任意涂抹。”


启先生“草书好比大站快车”的比喻,十分形象生动传神,告诉我们,草书这辆“快车”,和其他书体“慢车”,走的路线要大体一致,不能偏离轨道。所不同的只是小站不停,径自通过。虽(连笔)直接通过,但仍然是“车形”(汉字),而不是任意另造的不沿路线行走、大小站都不停的“不明飞行物”( 墨团、草堆等)。有学者回忆说,启功先生在应“标准草书”征稿时,虽自谦“自知不够标准”,但曾说过一句肺腑之言:“冯公度先生在评论我的草书时曾说过一句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话:‘这是认识草书的人写的草书。’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草书的真谛:草书也要讲规矩。”


“草书好比大站快车”,是“草书也要讲规矩”的形象表达。有人回忆说,启先生对不讲规矩、偏离“大站快车”轨道的恶丑怪异之书,进行过直言不讳地批评。某次,先生指一幅书写毛泽东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的狂草作品问:“写狂草,一定要手舞足蹈吗?”书写者申辩:“写时有激情才有动感……”先生道:“动感和激情要在点线上。点线书写不到位,大家只看到白纸黑蛇狂舞乱作,能通会你的激情吗?只能说‘写了,但不是书法’。书法是艺术,写在宣纸上的不都是书法作品。”书写者又指着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那行说:“写这几个字时,我确实很激动,真的有点翰逸神飞了……”先生笑道:“说千道万,咱们还得讲个‘神采为上’吧?翰太狂逸了,神都飞没了。大家看看,是不是‘神飞’了?”说得观者都笑了起来。


“草书好比大站快车”, “动感和激情要在点线上”,不是“白纸黑蛇狂舞乱作”。启功先生的话,指出了草书人应走的正路,切中了草书的时弊,值得深思和反省。


 七、“刷字”最得书法要旨与趣味


有学者回忆说,启功先生最喜欢将写字称作“刷字”,常常对来求字的人说:“刷几张?”“什么时候刷?”“现在就刷。”先生解释说:‘刷字’来自米芾。皇上曾问当时的书法家各有什么特点。米芾回答说:‘蔡襄勒字,沈辽排字,黄庭坚描字,苏轼画字。’皇上又问:‘卿书如何?’米应声对曰:‘臣书刷字。’”启先生联系实际说:“当年写大字报不都叫刷大字报吗?”


米芾同皇上宋徽宗赵佶的应答,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。米芾的“刷字说”从此流传了下来。启先生为何赞成米芾的“刷字说”,最喜欢将写字称作“刷字”?是先生在实践中领悟到了“刷字”的奥妙。他经常同人说:“这一‘刷字’最得书法要旨与趣味。”


“刷字”为何最得书法要旨与趣味?让我们看看前贤对勒字、排字、描字、画字、刷字的解释:勒字——颜真卿法;描字——虞世南法;排字——个个字排列整齐;画字——徐浩(唐代书家)法;刷字——汉代书法家蔡邕看到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墙,受到启发而创造的的笔法“飞白”—— 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白痕,给人以飞动的感觉。其用笔特点是快笔速写,一无做作,中含枯润,有天成之妙。王羲之将其继承并发展,形成了自然挥洒有节奏感的“王羲之笔法”。 


后人评价说,米芾自称“刷字”,表面上自谦,实际上点到了用笔的诀窍。“刷字”,是用笔迅疾劲健,痛快淋漓,欹纵变幻,尽兴尽势尽力,可以将汉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。米芾因是“刷字”,作品雄健清新 “当与钟王并行”( 苏东坡语)。


米芾继承和发展了蔡邕之法、王羲之之法,以“刷字”冠名,并认为是优于勒字、排字、描字、画字的笔法。所以启先生说:“‘刷字’最得书法要旨与趣味”。 “启功体”书法之所以超逸入神,是先生深谙“刷字”要旨与趣味的结果。


八、检验书家水平的最好办法是“挂上墙”


启功先生曾云:书画家的水平究竟如何,最好的检验办法就是把他的作品“挂上”(墙)。这就好像检验一个京剧演员,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“扮上”,他究竟够不够“角儿”,一扮上就看出来了;是不是书法家,作品一挂上(墙)也就看出来了。


启先生的“挂上墙”之说,来自于他自己的实践。《启功杂忆》中记载:启功中年时,字虽然已自成一格,但还不能站着写。写大字和长篇,还不能像后来那样自如。文革时,启功属于“挂起来的一类”人,可以参加运动。那时候大字报如潮,造反派都喜欢找启功抄,启功就从早到晚地抄。有时,他就把整张纸贴在墙上,站在那里写。就这样,抄了几年,虽然非常辛苦,却把笔练得放开了。


启功晚年,称自己的书法为“大字报体”,在多个场合说“我的书法都是抄大字报时练出来的。”并总结了抄大字报有五大好处: 一是写起来不心疼纸;二是写好以后挂在墙上,好坏能一眼看出来;三是他们这些有学问的“分子”,每天都必须看这些大字报,优缺点都能得到他们的品评;四是有些重要段落,他必须站着在墙上写,从而练起了悬腕和悬肘的功夫;五是不择笔,不管什么笔拿起来就能写。


就习书来说,作品“挂上墙”的确是个好方法。“挂上墙”,可以看到在下面(桌面、地面)看不清楚的问题;通过改进才可以“撑住墙”--挂在墙上看起来协调大方美观,给观者以愉悦感。启功的字,之所以能够让欣赏者无论是俯视、平视、仰视、近视、远视,都能感到一样的从容、秀雅、平实、端庄、飘逸,与先生经过写大字报“挂上墙”的训练有直接关系。启功不回避自己的字“是写大字报练出来的!”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非常难能可贵。


启功先生的书法妙喻,破除了书法神秘感。笔者将其辑录整理,意在对初学者有所裨益。不当之处,敬请方家教正。

            2012年11月12日


(启功运笔动态图,来自网络)


【作者】夏廷献 ,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著有长篇小说《小河弯弯》,历史剧剧本《商圣范蠡》,长篇传记文学《范蠡》,长篇历史小说《圣雨树——破译吉普赛人在中国消失之谜》,工具书《公务人员成功手册》(三册),书法理论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等。

 


文化影响力 传播文化的力量

长按二维码3秒,识别加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